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人在对于炎热的天气已经不是那么害怕,因为家家基本上都有空调或者电风扇,还有存仓食物的冰箱以及各种各样的冷饮可以吃。那您知道古代的冰箱长什么样吗?您知道古代雪池冰窖是怎样的吗?今天小编就为您介绍一下有关古代人如何避暑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们赶快来看看啊。
古代的冰箱长什么样
根据相关的记载,我国在古代很早就有了所谓的“冰箱”。虽然在古代的时候的技术是远远的落后与现在的,但是还是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的,也是可以保持食物的新鲜的。
在古籍《周礼》中就提到过一种用来储存食物的 “冰鉴”。这种“冰鉴”其实是一个盒子似的东西,内部是空的。
只要把冰放在面,然后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间,就可以对食物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了。这可能是人类使用最早的冰箱。
根据最的报道,我国的湖北随县曾侯乙楚墓在1978年出土了两件冰鉴,这两件冰鉴上还有一柄长勺,应该是专门用来取里面的冷饮用的,了可以看出我国古代人的智慧。
此外,在古书《吴越春秋》上也曾记载:“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宿于冰厨。”这里所说的“冰厨”,就是古代人们专门用来储存食物的一间房子,是夏季供应饮食的地方。
设计奇巧、铸造精工的鉴缶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冰箱”。鉴缶由盛酒器尊缶与鉴组成,方尊缶置于方鉴正中,方鉴有镂孔花纹的盖,盖中间的方口正好套住方尊缶的颈部。
鉴的底部设有活动机关,牢牢地固定着尊缶。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应是夏天盛放冰块、冬天盛放热水之用。
战国时代的冰箱――1978年出土两件战国曾侯乙楚墓冰鉴
从战国时代一直到今天,还是存在一定的技术还是没有一定的办法去复制战国曾侯乙楚墓冰鉴的,居然没想带以前古代的冰箱,现代人居然做不出来!
明朝时,北京城的皇公贵族已把冰箱做为重要的祛暑器具,那是一种用天然冰块降温的箱子,以黄花梨木或红木制成。从外观上看,冰箱口大底小呈方斗形,腰部上下箍铜箍两周。
箱两侧有铜环,铜环的用途就是便于搬运。箱口覆两块对拼硬木盖板,板上镂雕钱形孔。
那时的冰箱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在功能设计上也十分精巧科学。冰箱箱内挂锡,箱底有小孔。两块盖板其中一块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块是活板。
每当暑热来临,可将活板取下,箱内放冰块并将时新瓜果或饮料镇于冰上,随时取用。味道干爽清凉,用后让人觉得十分惬意,暑气顿消。由于锡的保护,冰水不致侵蚀木质的箱体,反而能从底部的小孔中渗出。
藏冰御夏 古代皇家夏天避暑冰块从哪来的
在民国以前,采冰储冰是皇室贵族特权,只有皇室可以建造冰窖,这些冰窖就是官办冰窖,简称官窖,它们多是砖石建造的内部为拱形的地下冰窖,又可分为直接为皇宫服务的御用冰窖和为王府官衙服务的吏用冰窖两种。
据《大清会典》记载,当时北京城内共有十八座官窖,分列紫禁城内、德胜门外、景山西门、正阳门外四处。民办冰窖的出现则是在民国时期,它们几乎都是挖掘的土炕,置冰后以土掩埋。
如今,北京的冰窖只残存三处:故宫内冰窖数目不详,雪池胡同内两座,恭俭胡同内一座,皆为官窖,民办冰窖则早已无迹可寻。
避暑一个逃逸的概念
骄阳似火、铄石流金的日子还没开始,那应该是在农历六月。眼下,溽暑还只在酝酿阶段,深夜球赛频出的冷门让人感到凉意,南方的水患也让人不寒而栗,楼上空调机滴下的水也并不急促。
北京地理曾推出《偎冬儿》和《地下空间》系列,前者在时间上和《避暑》对应,后者作为一个阴森森的系列,则堪称北京的别样避暑地图。
如果说偎冬的偎是慵懒,那么避暑的避则多了一份焦灼,是逃脱和规避。无论如何,二者都指向一种闲散,这是老北京人性格的一面,进而造就了与之相对的城市文化,避暑在北京曾与空间有关(什刹海、二闸等传统纳凉地),与生产有关(藏冰、平改坡),与常识有关(浮瓜沉李)、与日用有关(冰饮食以及避暑药品),并最终与生活情趣(天棚、喷泉、膀爷)有关.
避暑从一种社群交往方式收缩成了一项个体活动。古桥空调的风行以及退出市场可以看做是传统避暑方式(避暑能够自理)的没落,崇文门菜市场门口的冰块连同在它上面滚动的桔子汽水一起消失,则彻底宣告老法儿避暑的终结。
对于更新一代的年轻人,听见双棒儿一词只会理解成哼哼哈兮,他们不知道,那是北京商家温情的产品设计――小朋友甲买了一只冰棍,拆开包装将它一分为二,递给旁边淌哈喇子的小朋友乙。
北京名为冰窖的胡同不止一条,为了避免重名,1965年地名改革时改成了不同的名字――梅兰芳大剧院附近的冰洁胡同现在变成了西派国际公寓;
前门东路东侧的冰窖厂胡同如今是一处工地;前海南沿的白米北巷内的什刹海冰窖现为私人会馆;位于德胜门外大街西侧的冰窖口胡同已变成宽敞的大街,82岁的张世明大爷对记者说“我是五八年搬到这边来的,那时还经常见到人们到护城河去采冰。
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那个土窖就改成一个仓库了,十多年前仓库也拆了”。
古代雪池冰窖 御用冰窖储冰400年
沿着景山西街向南走,到陟山门街右转,步行几十米便会看到位于马路北侧的雪池胡同。走进胡同口就会看到不远处有一个低矮的房屋,房屋的地上部分只有两三米高,屋顶拱顶出脊成人字形分水,与附近的民居显得格格不入。
北海公园管理处的师宗海副园长介绍说雪池冰窖建于万历年间(1573年),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皇家的御用冰窖。当时冬季采北海之冰储存起来,备皇室冷藏肉类、果品、蔬菜和暑期防暑降温之用。
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冰窖由个人承包,负责供应国民政府及逊清皇室。1925年,北海开放为公园,之后雪池冰窖就由北海公园管理和经营,1972年,雪池冰窖宣告停用,共计储冰399年。
早年雪池冰窖共有六座,由西向东依次编号,目前只留存了5号和6号。师宗海副园长介绍,雪池冰窖共修缮过三次,前两次改造和修缮是在1961年和1968年,当时冰窖还在使用。
最近一次是在2006年对残存的5号和6号两个冰窖进行修缮维护。修复后冰窖便不对外开放,由专人24小时值班看护。
恭俭冰窖的内间摆着一张由两块长木板(据说是以前运冰的跳板)拼成的桌子。
北海公园管理处负责看守雪池冰窖的工作人员说,冰窖内的温度常年保持在16℃左右。
最大古冰窖暂不开放
记者在北海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入院中参观了6号雪池冰窖。整个冰窖长约25米,宽约10米,屋顶也为人字形起脊双坡,上面铺有较新的灰色瓦片。
有些写雪池冰窖的文章称其顶铺有黄琉璃瓦,但管理处询问相关专家后认为雪池冰窖虽为御用冰窖,但其并非皇家居住办公场所,所以在修缮时用了削割瓦。记者也没有在冰窖周围发现有些文章中所写的“旱井”和“神殿”,工作人员认为它们可能已被拆除或损坏。
冰窖的正面有一个高约两米、宽约一米的拱门,门打开后,凉气逼人。从门口到窖底共有12级台阶,每级大概有一尺高,冰窖在地下大概有四米深,冰窖地面铺着约两平米大的整齐的石板,石板缝隙用白灰填得很实。
冰窖的内墙面凹凸不平,汇合到一起成为拱顶,整个空间大概高十米,无梁无柱。在所进来的门对面的墙上有一个比门小些的拱形的洞,已用城砖填补上,洞的下方没有台阶。记者估算这个冰窖大概能盛2500立方米冰,规模可谓庞大。
师宗海副园长称目前雪池冰窖还没有对外开放的打算,因为冰窖在北海公园外,地处居民区,胡同人多地窄,不利于游客大规模游览参观,所以冰窖现在以保护为主。
恭俭冰窖 私人管理的“酒窖”
从北海公园北门沿着地安门西大街向东走不远距离,便可抵达路南的恭俭胡同。从恭俭胡同北口向南大概走两百米,右手边的青砖墙上嵌着两块牌子,一个写着“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一个写着“恭俭胡同五巷5号”。院里饭馆的工作人员拒绝接受采访。
冰窖的门开在饭馆的西侧,有通往地下的台阶,不过这是后来添置的铁制的台阶。到冰窖底部后前面有一个拱形小门,进去后豁然开朗。恭俭冰窖也是无梁无柱的拱形砖窖,但规模不如雪池冰窖。整个冰窖分为南北两间,中间有拱形小门相通。外间摆着一些沙发、桌椅,还有一个大电视,西侧墙边砌有一个类似教师讲台的台阶,上面放着一张桌子,墙上还挂着白色银幕。